“冷月葬花魂”

看到纪录片频道在播放《红楼梦》相关研究的纪录片。就也去看了一下。共情之处,大抵是相似的吧。黛玉生前最后一次去见宝玉,也是宝玉的通灵宝玉丢失之后而处于疯疯傻傻的状态之中,与宝钗即将结婚的时候。书中的描述,每一句话都颇具画面感,简单的一句对白,“宝玉,你为什么病了?”“我为林姑娘病的。”两个状态都不怎么好的人,忽然说了一句如此的对白,刹那间就让人触动心肺。还有之前的那句“你放心”。许多的细节,都是能让人为之动容的。纪录片中有句话大抵是这样评论曹雪芹的,说他的作品拥有着一种极其美好的人生理想,有别于同时代的另一部写实作品《金瓶梅》。我也觉得,他心中一定是有自己所期待、所怀念的美好世界。

 

就比如他们的诗酒令,雪景,花景……在如今人看来,大抵都是小孩子才会关注的细节,其实,任何一个对这个世界仍保留炽热之心和热情之意的人,都会去关注,去爱。我想,究竟有多么热爱那些美好的诗句和周身景致,才会如作者一般把那些场景那些细节,如此生动地刻画出来,如同温热的茶与酒,鲜活地让人忍不住常常落泪?!

 

人为什么会常常落泪,大抵不过是惊颤于眼前人、物或事的特别,或者无形中与之产生了共鸣,而感动至深。故事中的对诗场景很多,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如今看来,或许有人会觉得矫情,但若与其飘零的身世,和居于异地的无奈,再联想到最后她的绝望“我这里没有亲人了……把我送回去……”,大抵也会理解她的多愁善感,不仅是她的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敏感,也极有可能是作者自己经历了家族的变迁和人生的不幸遭遇之后,而生的相似之感。

 

我当年读了几遍,还和另外两本书《牡丹亭》《西厢记》一起,写了一篇东西,做了毕业论文。如今想来,那最多也就是个读书笔记吧。但无论如何,那些文字都是最真实的感触,那些圈画的细节,也都是我自己最真实的为之动容的地方。

 

再想到那本书,当年我觉得那便是那个时代的青春小说,也许会有人觉得我这样的说法过于肤浅,但其实,又何尝不是现在对于青春二字的诠释太过肤浅了呢?对年少美好时光的怀缅,对过往的人的纪念,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此凝结的故事,如何不算是美好的青春故事呢?他有他的人生理想,有他喜欢的人的样子,有他期待的人生场景,简单的,纯粹的,无礼教、禄蠹之束缚与洗礼的……我想,应该也只有无比美好、热情、真挚、温暖……的青春二字能够概括吧。

 

当然,对这本书的研究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年,无论是肤浅还是过分,它都已经真真实实地发生了。我呢,可能只是从故事本身,或者最多就是它的立意等方面去理解的。至于其他衍生的关于美食什么的文化研究,可能不在我的思考范畴之内吧。其实,研究历史文化,任何一本过去的典籍都值得翻阅。

 

2021年12月6日星期一14时33分

 

赞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