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拿来主义”的人

今天,我修改并删减了我的简历。刚刚,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我想起了之前的同事说我喜欢郭敬明的事情。我当时还纳闷他们怎么知道。我刚刚仔细又看了一下简历的最后一部分“自我评价”。我的简历大约是2015年大学快毕业的时候,自己做的一个简单的表格,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化,只是增加了一些内容而已。我在最后一部分写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未来的期待,里面大致有一句话是说,“我喜欢文字,我希望未来像郭敬明一样能够成就自己的文字王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没变过,也没更改过这些话。但现在,我删除了“像郭敬明一样”这六个字。

 

去年年末,他承认了抄袭。无论是为了电影,还是真心的,至少,是本人承认的。那便是正式澄清了吧。既然如此,便可信。既然可信,那这样的事实就可以探讨了吧。

 

如果以前,高中时代到现在之前,我还有喜欢他文字的话,那么现在,我可能只剩简单的尊重了吧。因为我也经历过被抄袭的事情,我知道那种痛恨和无奈。虽然,我发现的只是微博上一篇随笔被全文抄袭了,但那种对抄袭者的厌恶,我想,我是和所有厌恶抄袭的人是一样的。如今的互联网给了无数人便利,但四处泛滥的抄袭现状无限制地扩大,也伤害了无数的文字和其他形式创作的创作者。而我曾经连载的作品即便不好,但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伤害,后来虽然删除了,但也回天乏术,如今,我依然在写自己喜欢的文字,但却不随便发布了。而我选择了做自己的网站“铭心树”,虽然只是博客形式的,但让自己安心,也是挺好的。

 

很多习惯“拿来主义”的人,可能从来都不知道创作者的辛苦。而我这么多年的工作,很多次的愤然辞职,都是因为我所经历的那些人对文字创作者的不尊重,以及对文字本身的亵渎,让我十分无奈。到现在为止,我都记得当时为了对方肆意修改一句席慕蓉的原诗和署名而争论的事情;记得我因那些房地产文案工作者随便组合文字,扭曲原意,而与之争论,以致最后因不愿接受那些做法和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而愤然离去,直至一个月二三十篇的文案分文未得,而最后对那个公司所在的地铁站都产生了阴影……后来长达一年,我都不敢去找工作,我很怕再遇见这样的事情。有好多的事情,对我来说,我倒不是为了逞能,或者哗众取宠,只是因为我喜欢文字,不愿意肆意扭曲,更不愿意创作者不被尊重,所以,这么多年来,我都不愿意妥协。

 

对于抄袭的态度,我以前可能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如今,我一定是十分厌恶的,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因为修改简历而扯了这么多,也算是明确一下自己的态度吧。很多事,我觉得我可以无所谓,但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一定是万分敬畏而尊重的,如果遇到了相反者,我自然选择抗议,无论是谁。曾经喜欢过的作者,让我说一句我不再喜欢了,还是挺难的,就像是一种记忆坍塌了一样。但,我可以说,“从今以后,我只剩了简单的尊重。仅此而已。”

 

就这样吧。希望每一个喜欢文字的人,都能够保持那份敬畏,和源自内心的尊重,对于文字本身,以及文字创作者。

 

2021年12月3日星期五17时55分

 

赞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