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关于杜甫草堂的二三事

首先,开篇明义,这是一篇广告贴。不为别的,只为我自己。

 

大约是二零二一年还在成都某知名5A景区做科普编辑的时候,就想过试一试导游的工作。以前,我在大学毕业近六年的时间都在做文字类的工作,感觉很心累,就觉得,宁可到处奔波,也不要在文字上将就。后来呢,因为疫情的缘故,导游资格考试一拖再拖,直到取消为止。而我真正第一次参加考试是在二零二三年。笔试之后,还去参加了面试考试,没想到我的匆忙准备还是获得了一个好的结果。

 

最后呢,在二零二四年四月份的时候,顺利拿到了导游资格证。再后来,就是参加了协会,然后获得了导游证。再之后,去年的暑假因为机缘巧合在一个旅行社里带了三四个月的团。把成都及成都周边几个飞机场都走遍了,成都的东站、西站也都接送过。自己也带团去过杜甫草堂和熊猫基地,甚至还去过春熙路、太古里、人民公园、锦里、黄龙溪这些地方,也去过茂县古羌城。而在这之前,这些地方曾经自己单独或者与友人一同,都是去过的。只是,带团去,就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后来呢,去年九月份的时候又去做了图书编辑,还是文字类的工作,感觉也挺难受的。好在一个月前老板主动提出了一个交流的机会,问我是什么想法,我就说了迟早是要走的,的确不想浪费彼此的时间了。因为我觉得编那些乏味的东西真的没有太大意义,太心累了。

 

而最近呢,没有想到的是,在某平台上放了一年左右的链接竟然有人问津了。前几天,有人提前预定了我的讲解,我那天早上像上班时一样六点四十左右起床,其实比那个时候晚了十多分钟。之后,坐公交车,转地铁,又走路,终于在八点半左右到了杜甫草堂正门,然后联系了对方。和对方约定的是九点钟,他们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到的。而我确定了导游证还是可以免票的时候,内心安定了许多。要不然就要付五十元门票费。之后呢,有一对母子先到了正门,而他们的其他几个朋友在北门,于是我就让他们在茅屋景区那边等。进去之后,沿着中轴线从大廨、诗史堂、柴门一直穿到茅屋景区那里以后,见到了其他人,他们见到我的时候,还专门给了我一瓶水,拒绝不掉就接受了。那一刻,内心还是非常感动的。天气很热,其实大家都很不容易。大约是三个妈妈带了四个小朋友。有两个要升六年级的,有两个好像是二年级的吧。他们还是认真地在听。是成都本地人。

 

后来,一直沿着花径走到了影壁那个位置,我特别介绍了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毛主席一九五八年在那个影壁的位置留下的背影照。最后,大雅堂、李杜堂都讲解了一下,也去看了景杜堂。最后结束时是十点五十左右。我觉得还算是比较圆满的吧。对我来说,算是弥补了去年那次带团时的遗憾,因为那个时候没去影壁那里,也没去之后的大雅堂和李杜堂。当时就是不太熟悉。

其实,我第一次去杜甫草堂时应该是大学毕业那一年,也就是十年前吧。到成都之后,没有犹豫,就去了。在我心里,一直觉得杜甫是一个很特别的人。读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背诵名句,我背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候,内心竟然有一种莫名的敬意。后来,毕业以后,当我重新练字的时候,我把“语不惊人死不休”当作鞭策自己的话写了下来,还用相框装了起来。最近又拿出来挂在了墙上。我也想写出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以前高中的时候写过很多散文随笔,后来直到现在也在写,当时在校报上发过一些,但每一篇都保留了一些文字没发,因为心中保持着一份莫名的疑虑。我记得当时用的笔名是“形影”,因为太潦草了,也成了“刑影”,也用过“木无风”,而用本名的,似乎只有一首口水诗,具体是什么,我也忘了。反正,在校报上发出的,远远不及我写出的多。只是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没有在文学上留下什么建树。但我安慰自己说,只要还在写,就不算失败。对了,“千雨湖”这个笔名也是在高中时期想起的,跟回家路过那条必经的道路时见到的风景有关,二零一九年的时候写过一段话解释过,发在了微博上,现在还在。大致是对一个景致的白描,大约是二零零八年的时候想起的吧。我说,看着路边悬崖下面绿色的湖泊,下雨的那一刻,仿佛有千万颗雨滴落下,觉得画面极其唯美,于是就有了“千雨湖”这三个字。后来,很多平台上我都用了这个笔名。说这些似乎扯远了。想表达的是,我内心也有一份文学情怀。再不济,我还可以骄傲地说,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而且这是我当年主动选择的专业。

 

后来,我相当于在四川待了十四年,而其中有十年都在成都,时至今日,依然在。多年前,当我再次想起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时候,内心竟然感受到了一丝同样的悲喜,杜甫当年想到故乡终于被收复了,忍不住说道,“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也就是现在的巩义市。而这里就是我曾经出生、长大、读书,以及远走他乡的地方,也就是我的故乡。所以呢,内心的喜欢和敬意,是不同寻常的。

今天早上呢,又有一家三口找我讲了杜甫草堂,下午回来在路上到了驷马桥地铁站的时候,又有六个人喊我去了,即便是补上四十五元门票费,他们也愿意等,我还是挺感动的。后来,下午三点五十的时候准时到了。上午那次比较圆满,和前几天一样,重要的场馆都去了。下午这一次,他们似乎对杜甫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到了大雅堂的时候,就想结束了。李杜堂这些都没去。也还好吧。我说,这里的主题非常鲜明,是一块儿以杜甫为中心的文化圣地,基本上是喜欢杜甫,喜欢相关文化的人可能会比较感兴趣。

 

说到这里,我的主题也昭然若揭了。是的,现在,我又开始做导游了。反正,我想说的是,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就去吧。朋友们,如果你也在成都,或者也来成都了,也愿意去看一看这个和诗仙李白齐名的那颗大唐最璀璨的明星之一——诗圣杜甫的话,那就去吧,不用犹豫。倘若你也愿意叫上我一起的话,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说不上讲解,也不敢说讲解,毕竟,我也许了解的还没有你多,那就权当是一些简单的分享吧。

 

说实话,我以前就觉得,四川人,或者说成都人真的非常重视杜甫,非常在意杜甫,而当地的文化名人尤甚。之前还在那个知名景区工作的时候,曾经去杜甫草堂给一位老编辑送过景区的门票,而那个时候,那位老编辑正在为知名作家、诗人流沙河开追悼会。有幸见到了一些成都本地的名人。但其实,我也记不住名字。说起流沙河,当我知道他是成都人的时候,我还是非常震惊的。后来还知道马识途也是成都人,更是震惊。只是,如今他们都不在了。流沙河曾经在成都图书馆讲学,按理说我也有机会去听的,只是当时没有那个决心前去罢了。遗憾是挺遗憾的。

 

说起这些,我还是想提一句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在工部祠门前留下的那幅墨宝“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杜甫和高适在人日这天互赠诗歌所传达的友情,以及后来历代文人墨客借此前来凭吊、追忆杜甫的精神、爱国情怀的传统,对我来说,是很值得世人敬仰的。而这些在我看来,就是对文化的重视,对精神家园的重视,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觉得成都做得很好,尤其是杜甫草堂这里可以窥见一斑。

说实话,我也觉得和杜甫同在一个不同时空的巩县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但遗憾的是,如今的洛阳不再是当年的洛阳,如今的巩义也不再是当年的巩县。文化在没落,人心在退化。但是呢,就像标题中郭沫若说的那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我希望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的“疮痍”,也不再需要这样针砭时弊、鞭挞世人的“圣哲”。

 

因为我觉得,没有这些黑暗和糟糕,文人墨客也许就不会再那么痛心疾首了,世上的悲伤也会减少几分。若是只剩下了“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样恬淡自然的诗句,倒也是极好的。

 

民生不再疾苦,世上再无疮痍,人间不再需要圣哲,我觉得这便是所有心怀文人风骨的人内心最深沉的夙愿吧。

 

最后,我也想说一句这些年关于故乡的感触,这也是前几年的心理变化吧,我觉得故乡巩义归属省会郑州也是蛮好的,虽然文化上有些割裂,但只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是好的,能够让大家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便是最好的了。世事变迁,没有什么是可以一成不变的。

 

2025年8月9日星期六20时17分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