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总关情

“人民至上,而不是防疫至上。”大约今天下午我就看到了这个标题,但直到刚刚才点击进去看了一下。我觉得浙江日报还是可以的。大多数话,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想说的话。这三年来,本来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但国家的政策被不同区域的官员主动或被动地曲解,然后胡乱执行,层层加码,一个“码”就能隔断全国各地人民的出行,各自为政,互相限制。

 

三年了,直到现在,也不过是一个省内能够统一这个“码”,出了这个省,到了那个省,就还需要换另外的“码”,真不知道这到底是在干什么。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想说,像“支付宝、微信”这样的应用,那么多用户都能够支撑得住,为什么这个小小的“健康码”就不能去“请教一下”他们呢?算一下,现存的究竟有多少“健康码”,究竟崩溃过多少次,为大家带来了多少麻烦,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所谓“术业有专攻”,明明不行,却非要扛那个“瓷器活”,不是利益驱使,还是什么呢?

 

再说这个“码”的胡乱应用,这我就不得不“夸奖一下”那个远在一千公里以外的故乡省会了,人家可真厉害,那些村镇银行欠了大家的钱,竟然有权力有能力去精确地给人家赋予“黄码”,硬生生以此种方式阻止人家出门。随意“赋码”本就扰乱了防疫政策的公正和权威,而后更是以各种方式敷衍储户。若不是问题被暴露出来,可能很难有后续的解决。如今呢,国家防疫政策“二十条”出台以后,明确了不允许随意“封城、静默、静态化管理”,于是,人家聪明地选择了新的“词汇”——“流动性管理”。而这一点,浙江日报在这篇文章也提及了,“中央定下来的‘动态清零’总方针、优化防控二十条措施,一些地方有不同解读,极大降低了中央政策的权威性……才会搞出‘流动性管理’……”我记得,前段日子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批评过它的“静态化管理”政策。而且,前些天,“徐州发布”还发布了一条新闻,大致是说郑州未经沟通,擅自运送八百多人到徐州。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人在胡乱做的决定,或者说只是一群文盲和莽夫在胡作非为吧。这一年来发生了太多此等事项,每每念及于此,我都不由得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明明已经说了,不能随意“封城”,那再生造什么“静默、静态化管理”一系列的词汇,究竟还有什么意义,难道是读不懂中文?还是故意“阳奉阴违”?后来啊,说了不能随意“全员核酸检测”,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扩面”一词。哎……一言难尽啊。现在,连核酸检测数据造假都出来了。这些天,我在偶然的时候也见到了不少大家的评论,大约重复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把下雨的权利交给制伞的人,那这雨永远都不会停。”我看大家也在说,有些所谓“阳性”病例就是某些核酸检测机构故意谎报的。当然,我没有证据,我也只能说这是猜测。但实实在在的,有些核酸检测机构的数据造假是被行政处罚过的,但后来还是不断地“中标”,不断地继续赚钱。

 

看了浙江日报的文章,我也觉得,不能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人和机构借着疫情“发财”。这可是硬生生地吃人血馒头啊!此等发国难财者,与“汉奸”何异?!

 

前段日子,我偶发感慨,跟朋友说,这疫情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不管是实质上的,,还是政治上的。朋友认为我多想了。但其实,“政治上的”结束,大约更难。因为总有某些基层的胡作非为者还有“利益”需要榨取。也许是我想多了。但时至今日,还是没有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到多少人在绝对性的“封控”面前失去了性命之后,全社会都在反思此等“冷漠”究竟是否值得的时候,仍有一些地方还在不断地涌现着相同的“惨案”,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以为,还是人心的问题。最基本的良知和对生命的敬畏,在他们眼里,可能还是一文不值,可能还是一个笑话。官员也好,普通百姓也好,如果连这最基本的良知都不存在,又如何能能够期待他做出决定或决策的时候,会顾及“人民”最切身的生命利益呢?

 

我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很少讨论时政,我也不想关心这些。但……算了,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吧。该做的核酸检测我还是会去做,只是希望这个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努力奋战的疫情防控战役不要被某些“小人”利用了,不要被他们扰乱了,不要被他们误导了。

 

真心希望我们的生活能够走上正轨,希望一切都能够早点过去。

 

成都今晚的风很大,寒意袭上心头,顿觉世间冷风尽在于此。其实,我知道,比我等蝼蚁更慌乱的人,此刻肯定更发愁。我也相信,黑夜终将过去,黎明终将到来。但我还是想说一句,我也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一山一水总关情”。

 

但愿不久之后能够顺利归家。而现在,已经买不到火车票了。最近几天的都没有。

 

2022年11月29日星期二22时10分

 

赞 (13)